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2-08-15 11:21
来源:本站
襄阳市第四十二中学 尚吉兰
当前,在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高要求的大背景下 ,学生和家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心理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接触到一些学生,由于沉重的学业负担、 复杂的家庭背景、 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原因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如厌学,自卑,自暴自弃,依赖性强等等。教师抱怨难教,家长抱怨难管,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数学学科 ,如何正确运用心理健康的,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构建全新的学生观。
1、相信没有不想好的学生。
做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想好的愿望,绝对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为。尊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倾听和沟通。做为教师应该“蹲下来”,用一颗童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用青少年的视野看世界,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2、接受学生个体差异。
人与人的差异是绝对的。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的共同作用。只有理解并接受学生的差异,才能从本质上做到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现代辅导理念和传统教育观念最大的区别所在(“差生”实际上是差异的表现,“消灭差生”实际就是要消灭差异/ 不能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全优发展”或“平均发展”)。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弄清“困扰”在哪里,实施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教学,增进教学效果
3、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更好的发展。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他们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成长中的问题。因此,不必恨铁不成钢,也不可操之过急。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质中有一种发展的趋势,如果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以及自我实现的强烈需求,人的才能将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学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可能性,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可能性。但是,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静止的眼光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束缚。
二、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创设健康的课堂教学。
1、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诱发问题意识探求动机。
学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学习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如何让数学知识中那些单调的符号、复杂的公式,抽象的原理被小学生主动接收,这就要求教师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观。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其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合理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有效地从情境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不断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周长》这一知识时,分四人一小组,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围,量,算,总结的过程中,感悟知识,每个同学在这个过程中都有所为,有所悟,有所感,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2、立足课堂评价导向,体验成功维护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导向功能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和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立足四个结合:即教师灵活把握课堂中的时机,将及时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尤其是学习滞后的学生,推迟对他们的评价,给他的学习增强信心,让学习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快乐乐地学习;将智力因素评价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导向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激励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相结合,教师从多角度发现学生值得称赞之处,努力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闪光点,给予恰当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在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合理评价,从而促使他们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最有效的张扬,现在现代化教育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有许多课堂管理APP可用于学生评价,笔者现在就天天应用班级管理大师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评价,学生开心,教师省心。
三、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
1、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学生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的语言,较为接近的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 “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 A4 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 4 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只量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 21+15+21+15=72( cm);21+21+15+15=72( cm);21× 2+15× 2=72(cm);(21+15)× 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 :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 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 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十宽)× 2 ,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让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让我们携手将心理健康教育带进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中,不断改组,不断改变,不断转化,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绚丽多彩!从而实现学生乐学爱学学好!